讀後感|夜幕低垂

習慣光亮的文明偶然經歷一個全然陌生的體驗──夜晚,陷入集體瘋狂導致文明崩潰。
undefined

一、故事摘要


小說背景是一個有六顆太陽的行星。

由心理學家薛林五O一調查的神祕隧道案引出謎團的第一個線索:體驗黑暗將使人失卻理智喪心病狂。另一方面,考古學家賽芙拉八九發現的上古文明以兩千年為週期,破壞又重建了無數次;天文學家畢奈二五原以為他算出恆星軌道偏差是推翻重力理論的證據,沒想到卻是另有顆不曾觀察到的行星在擾動;光明使徒們對末日的預言「......太陽都會消失......星斗將從黑暗的天空射下火焰......」

各自分述的奇異發現在「2049」這數字下串聯在一起,它是古文明毀滅重建的週期、預言中末日的週期、也是那顆不曾見過的行星掠過單陽日(天上只有一顆太陽)產生日蝕的週期!從宗教預言得知未來梗概,由物理證實夜幕降臨的必然,經心理學推導出人群的歇斯底里的反應,最後在考古遺址中看到文明的命運。

即便書中腳色在察覺事態後積極防範,但當天上唯一的光源被蝕去,人類終究承受不住衝擊。為了製造光源而焚燒一切,民生的、學術的、美的、善的都付之一炬。社會體制瓦解,市民為逃離紊亂的市中心遁入森林,然而森林卻是更加險惡的生存地。只有教團用信仰力量減少黑夜的心理衝擊,仍保持良好秩序並試圖以教權重建世界。


二、背景設定


此作把背景定在六體系統內的行星,隨時都有恆星掛在天上,沒有夜晚也見不到星空。而六顆行星造成的影響可不只永晝,多體運動複雜的軌跡可能和行星軌道重疊,即使沒撞上也可能因為行星脫離適居帶而使生態圈崩壞或是強大引力作用扯開行星。

《三體》裏頭的三體文明就面對這般多變的生存困境,演化出獨特的乾燥身體結構還有別於地球的科學史。《夜幕低垂》中,文明的生理結構並沒特別敘述(也是能夠享受美酒的那種生物)但是重力理論也因星體多變的行跡,很晚才被發現。
書中有個天文台台長用電腦計算行星軌跡的橋段,值得討論的是「少了萬有引力理論,科學能走到哪?」也許一點影響都沒有。

牛頓把前人對力的概念統整在三大定律中,雖然能用天文發現為它們佐證(像是月球繞地球的圓周運動、克普勒三大定律......),但是從伽利略做比薩斜塔丟羽毛鉛球的實驗、斜面滾鐵球的實驗推出第一第二定律的結果來看,定律本身不需由天體啟發。

不了解物與物如何互相吸引,沒辦法解釋蘋果墜地的原因(和太陽落不下來的原因)仍能研究生物、製造電腦、討論量子力學。那個只有六顆太陽的世界,天文學恐怕比我們枯燥好多,重力理論最終可能會在卡文迪西那樣的實驗中被某個龜毛實驗物理學家發現,再由微物實驗的模型推廣到星球尺度和蘋果與星球的關係。


三、情節安排


我覺得這本書比基地系列、正子人、醜小孩都好看。一向喜歡以科研為軸,從眾多異相中找到線索、擬定假說並且隨著情節抽絲剝繭逐漸解開謎團的故事。這部前頭各個看似互不相干的研究在後面串聯一塊,然後逐漸累積末日的恐懼,很合我胃口。但是整本書的到真相大白那刻也就劇終了。後面末日景象,浩劫後殺人求生據地為王的描述也只是為了收不起來的宏大開場做個交代。太過刻意的劇情(例如:保安隊要求女角脫衣服、女角被愛慕的同事強襲、男角和女角的愛情......)和沒有主軸的生存冒險故事拖了百頁,直到最後才回到宗教救贖部分。
同樣是天文劇變,就拿《時間迴旋》做個比較:

時間迴旋兩年前看的,剩這點印象

末日的結局該怎麼收呢?
我覺得兩本都收得不好,但夜幕低垂好像整本書的一半都在收尾。解謎線太早斷掉,後面被迫寫「末日背景」的冒險動作小說。既然主題是夜幕低垂,在瓦解的社會裏頭怎樣冒險寫得太誇張會使劇情失焦,但是寫得搔不到癢處又很無趣。腳色好像為了劇情推移才站在那個位置而失卻該有的性格判斷。

最後是對小說結構的一點看法。如果災難發生在一開始,那推演劇情的時候除了能描寫人群恐懼心理、生存鬥爭,還能時時扣回末日主題試圖解開災難的原因,增添懸疑元素。劇情一開始若花了很大篇幅把災難來龍去脈描述完,那後面就少一樣元素可以寫,無論後頭怎麼發揮和前面營造的解謎感都會有所差別,處理不好讀起來會有些不協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