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 嬰兒共生菌相的成熟過程及其與分娩方式的關聯


人類的共生菌不僅協調內分泌、免疫和代謝機能,也參與這些器官系統的發育,失衡的菌落往往和疾病相關。因此,想要理解宿主怎麼和微生物發展共生關係並保持健康或導致疾病,就需要更深入理解微生物在宿主身上的建立過程。


人體微生物計畫第一期的結果指出,成年人的身體各處有不同的微生物相。根據 Costello 在 2013 年於早產兒的研究指出,這種微生物相差異一直要到出生後三個星期才逐漸變得明顯。這項研究雖然觀察到微生物在不同身體部位的演替趨勢,但樣本過少,也只限於早產族群。此外,還忽略了影響微生物建立的外在因素。

新生兒接觸的環境決定了個體微生物的來源,而人體的免疫系統或飲食等因素則決定有哪些微生物可以順利拓殖。許多研究指出分娩方式和新生兒共生菌的類型相關,不過這些研究同樣面臨樣本數過少的問題。

另一點值得議論的是,自然產和剖腹產可能不是良好的劃分方式。原則上,自然產的新生兒會首先接觸到陰道菌群,而剖腹產的新生兒會首先接觸到皮膚菌群。但是採取剖腹產的原因可能是胎位不正、產前出血或自然產失敗,因應不同的狀況會有不同的醫療處置,這些處置也成了潛在的干擾因素。

所以為了了解健康人群的微生物建立過程,這項研究納入了更多的樣本,觀察與比較新生兒身上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相隨時間的變化,並且考量前述的干擾因素,重新評估分娩方式對微生物相建立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