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天文生物學家?

To live, to err, to fall, to triumph, to recreate life out of life!  (去生活,去犯錯,去跌倒,去勝利,去在生命中創造生命)

― James Joyc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一、原則:NASA 的職涯建議


天文生物學是研究生命在宇宙中發源、演化、分布以及未來發展的跨領域學科,需要對生物、行星以及宇宙的現象有全面且統整的理解。其研究範圍含括了:
  1. 搜索太陽系內外的適居環境
  2. 尋找火星、木衛二及土衛六等天體的生命相關證據
  3. 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早期演化與多樣性。
與天文學、生物學、物理學、地理學、行星科學等歷史悠久的學科相比,天文生物學的發展才剛起步,目前全美僅有非常少數的專精學程。對於志在天文生物學的學生而言,典型的進修途徑是先專攻一門理工科系,這項專業將奠立往後學習新知的基礎,因此要挑選真正能吸引你的領域。

(圖/Astrobiology at NASA)

就讀大學期間


在你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開始自學天文生物學,網路上有許多很好的課程可以註冊。在基礎層面,《 天文生物學入門》是不錯的參考資料,或是瀏覽這個網站的其他頁面,查看就業教育基金報導論文發表的最新消息。你也可以註冊帳號來收到《天文生物學通訊》以便追蹤圈子裡的新鮮事。

(圖/Astrobiology at NASA)

攻讀碩博士學位


在你打聽研究所的升學消息時,留意研究議題與你的興趣密切相關的學者,並且專注於申請他們服務的學校以與他們共事。從 NASA 天文生物學計畫或是 NASA 天文生物學研究所的年報合作團隊網頁中搜索研究計畫是不錯的出發點。你也應該要參與社群拓展人脈,例如參加天文生物學研究生研討會(AbGradCon)或報名暑期學校等。

目前沒有單獨授予的天文生物學博士學位。當你尋覓博士後工作的時候,無論對方的研究主題是搜索地外行星還是了解極端環境的微生物,要盡可能找到與你興趣相符的團隊。如同對研究生的建議,你可以查詢 NASA 天文生物學計畫底下的研究專案或是 NASA 天文生物學研究所的年報合作團隊網頁。你應該要閱讀感興趣團隊的近期發表,並且瀏覽他們的網站理解工作內容,評估職位與自己的相性,接著聯絡研究負責人確認是否開缺。除此之外,也要定期逛我們的求才看板或是看看 NASA 提供研究基金與工作機會

(圖/Astrobiology at NASA)

成為天文生物學家之後


除了研究或授課,天文生物學家還有很廣的出路。你可以在新聞部門向來訪的媒體佈告學界的動態,或是當個科學記者在網站、雜誌、報紙或書籍中報導天文生物學的最新發現。如果你是個藝術家,你也可以撰寫《天文生物學歷史圖說》這類教材。或者進入決策圈,確保政府能明智地編列科研預算或是訂立合宜的法條,你甚至能實際參與行政與專案管理等工作。如今你已是一位天文生物學家了,你想在哪裡一展長才?又想要怎麼走出自己的路呢?

二、解讀:鎖定問題和選擇工具


不要拘泥於天文生物學


儘管名稱很吸引人,可是無論是挑選校系還是決定往後的研究方向,都不應該侷限於天文生物學。如同 NASA 的職涯建議所述,天文生物學環繞著「生命是什麼?」、「生命形成的條件與機制為何?」和「地外生命與適居環境何在?」等問題,雖然有許多假說和臆測試圖解釋這些問題,但至今學界仍沒有一致的解答。

換句話說,天文生物學是議題的集合而非理論的集合,它不像化學或物理有完整的哲學背景和理論架構,也不像生物學有許多幾經驗證的事實。課堂或書籍與其說在陳述已定論的知識,不如說是利用這些知識說明天文生物學面對的難題,並且傳授前人探討問題的角度與方法。

至於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則仰賴其他成熟學科,例如研究呼吸作用的演化歷程就同時需要化學與生物學知識,而研究木衛二冰層下可能的生化反應則需要行星科學的知識。雖然這些例子所需的知識涉及多門獨立學科,但皆屬天文生物學的範疇,因此,一個人是否為天文生物學家取決於研究的議題,而非攻讀的學位。

重點是學習發掘議題和解決問題


除了說明天文生物學的特性外,NASA 的職涯建議也指出應於鞏固專業知識之餘自學天文生物學。這點不難理解,學習天文生物學是為了發掘議題,而學習專業知識則是為了解決問題,求學之路即是「發現問題,試圖解決」和「習得技能,尋找問題」的過程。

目前已經有正規的教育體制可以培養專業知識,那該如何學習天文生物學呢?我認為從科普書籍和網路課程著手是最佳的方式,除了前述的自學管道,我之前的文章也整理了我曾瀏覽過的書籍、影片和線上課程(見:天文生物學入門資源),可以藉由這些材料初探天文生物學的核心議題。

在接觸入門資源後,便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尋找適當的教科書累積進階知識,同時開始閱讀期刊文獻追蹤科研領域的最新發展。接著衡量自身能力與規劃以決定往後投身的研究方向,試著聯繫從事相關研究的老師,從攻讀學位逐步踏入正式的學術生涯。

台灣也有天文生物學家


如同美國,台灣目前沒有大學提供專門的天文生物學位,但仍有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已知在簡歷中註記者有師大的管一政老師(星際有機分子)和中央的陳俞融老師(低溫分子的化學反應),他們反映了台灣天文生物學著重於天文領域的傾向。( 2016 年的時候,中研院天文所即曾邀請 SETI 的主任吉爾塔特來台演講,不過我隔了幾周才知道所以沒有去聽。)

而簡歷中未註明,但研究領域相關者有台大的林立虹老師(地殼微生物)、中興的賴美津老師(極端環境微生物)和中正的胡維平老師(生命起源的化學動力學)等。另外也有研究領域關聯較小,但關注天文生物學的學者,例如中央的陳文屏老師(《尋找宇宙生命》譯者)。因此高中生或大學生若志於天文生物學,又想早點從事相關研究的話,其實在台灣也是有一些選擇的。


三、行動:如果人生已經誤點


然而,如果很晚才動念或是遲遲沒有作出行動,至今仍在碩士班浮沉的人,該怎麼樣成為天文生物學家?這是我現在的處境,我曾蹉跎很多光陰在空想與耍廢,所以現在的我想要有所改變。

把該做的事情做好


儘管目前的研究主題和天文生物學關聯不大,但我仍經歷了文獻回顧、發想問題、形塑題目以及構思策略等步驟,所以我認為只要重視自己的論文題目,便能從過程中學習到怎麼提問,怎麼解決問題以及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雖然不能在研究中學習天文生物學的相關知識,但我可以從實作中學習做個夠格的研究生。

從閱讀與聽課中構思往後方向


正規課程不足的部分我打算以自學補足。我的學習目的分為維持興趣和發展專業,由於博士班後僅能聚焦於極專門的議題,所以我想趁現在接觸廣泛多元的題材,例如科學史、科學哲學以及各子領域的書籍,我的期許是把天文生物學相關的中文書籍讀完,並且為每次閱讀留下筆記。

而發展專業將借重構思論文題目的經驗,收集閱讀書籍時碰上的疑難,再從疑難整理成具體的問題,接著開始在教科書與論文中尋找答案。隨著一次次追問,需要閱讀的題材也越來越深入,當找到的期刊文獻都無法回答提出的疑問時,便是尋找指導教授親自投入的時候了。

尋覓進修管道


由於我尚未決定往後的研究方向,所以想趁著查詢申請校系的機會,理解學界前沿的研究議題。首先我會普查台灣所有理工科系學者的研究內容,了解國內有哪些申請機會,並且評估在國內外就讀博士班的利弊。接著會仔細調查國外提供天文生物雙學位或是研究計畫的學校,並且瀏覽與各地天文生物學機構合作的學者的簡歷,掌握近期政府支持的研究趨勢。此外,也會把書籍與論文作者以及科普網站介紹的學者納入考量,檢視與自己興趣相符的研究主題。最後照著各地區的校系排名,一一檢視當中是否有想跟隨的指導老師。

累積證明自我的履歷


之前申請獎學金時被委員嫌沒有實踐理想的作為,所以我除了主動爭取機會外,也要試著保留努力的痕跡,才能在需要證明自己的場合信服人。雖然撰寫計畫、從事研究、報名研討會和投稿期刊是證明自己能力的最佳方式,但目前我仍無法從事與天文生物學直接相關的研究,所以打算從學習方面著手,例如註冊線上課、撰寫教科書筆記或是讀書心得等方式留下書面的學習履歷。

積極經營部落格


不過提及留下努力的證明這件事,最便利的方式還是撰寫部落格。台灣與天文生物學相關的網站或論壇不多,所以只要持續撰寫文章應該能在學術圈外佔下一席之地。儘管機會渺茫,但曝光量增加後碰上貴人的期望值也隨之上升,也許能在研究之路上獲得幫助。我想多為自己的人生掙扎一點,所以不想放棄任何希望。

我的計畫是每周撰寫兩則文章,一則與天文生物學相關,另一則與微生物體學相關。等到累積一定文章後,開始修飾部落格外觀和文章排版,並且在社群網站分享曾發表的文章,藉由參與研究社群以從中得到人氣與意見回饋。若能在華語圈站穩腳步,再考慮雙語經營朝向外國的天文生物學圈子邁進。

督促自己不要迷失


如果因為家庭因素或實力不足等原因不能在畢業後直接攻讀博士班,那麼接下來最大的挑戰就是在工作中不忘記方向了。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現在就該思考在課餘學習的方法,在實踐中找出自己偷懶或放棄的理由,在投入職場前改善。此外也要設定一連串階段性任務督促自己,以免目標過於模糊而懈怠。如果可以,現在好好經營與指導教授的關係,畢業後如果無法從事學術相關工作,至少能和老師持續聯絡,懸在學術圈的邊緣。


四、 結語:科學家的樣貌


一直以來我都有點後悔,我對人生的態度太隨便了。明明高中的時候生物還讀得有點樣子,也早早立定志向想研究生命形成的模式與機制,可是上了大學後,我就沒有好好想過未來了。明明是努力的最佳時機卻不曾爭取向上的機會,以為游刃有餘就是率性,以為大而化之就是瀟灑,成日醉生夢死,說些言不及義的話為樂。

但我錯了,全力以赴的態度才叫帥。

為此有一陣子我都很失落,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太行該怎麼辦。在一次討論中跟老師提起這些事情的時候,他突然問起:
「你覺得科學家該是怎麼樣的形象。」
我說總不會是頭髮蓬亂穿著白大褂的狂人吧。
「沒錯,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也有形形色色的科學。 
「雖然從事科學有一定的準則在,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人格特質和思考方式,也因此在解決問題時會產生不同的看法。科學的多樣性就是這麼來的
「你一直提到其他人怎麼樣,但是研究科學不會只有一條路,科學家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形象
「所以你不要在意別人,想想接下來能做些什麼,走你自己的路。」
雖然不知道往後跟老師的關係會變得怎麼樣,但我覺得他講的話很有道理,費耶阿本德不是說了怎樣都行嗎?畢竟什麼時候認清現實,什麼時候不再僥倖,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是一旦覺悟了,就認真去拚,為自己的人生掙扎。

今天(8 月 31 日)北海道日本火腿鬥士刷新了隊史單月敗場紀錄,賽後栗山監督面對媒體訪問時只簡短回答:「明天開始就 9 月了,繼續努力!」我看新聞的時候有點感動,儘管雖然輸得這麼慘,但明天就是 9 月了,我也要繼續努力,我也要告別懊悔的每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