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our Prof. Ovenden:我與《宇宙中的生命》


Life in the Universe by Michael W. Ovenden (1962)

此書於一九六零年代出版,那時太空計畫才剛開始,望遠鏡技術也不若今日進步。書中的天文學知識多半過時,例如作者寫到火星時,還認真討論起火星高等生物的模樣。不過隨著海盜號任務傳回的清晰影像,我們已經認知到火星表面是了無生機的世界。



火星植物 / 第 30 頁

儘管如此,作者對宇宙生命的思考卻是亙古通今,當中有段關於溫度的討論我覺得還挺有趣的。

溫度與水的相態息息相關。適居帶是恆星外圍可能存在液態水的區域,越是熾熱的恆星,其適居帶就越遠。由於水是生命要素,所以搜索地外生命時往往會鎖定位於適居帶的行星。

除此之外,溫度也與生命的限制有關。儘管許多生化反應能在常溫外進行,為什麼生物只能生存在有限的溫度範圍?

生物是由多種化學反應彼此配合而組成的複雜系統,體內每種反應有各自適合的溫度。為了確保這個系統順利運作,生命得活在所有反應皆能順暢進行的溫度範圍。

然而組成個體的反應途徑越多,溫度的公約數就越小。所以人類只能忍受三四度的體溫變化,但細菌卻可以在溫差甚鉅的環境生長。

為了維持溫度恆定以保持生理機能正常,生物體不僅發展出不同的尺寸、型態和色彩,也改變行為來散熱或保溫。例如易散熱的小型個體不斷補充食物;而不易散熱的大型個體則棲息於水中。而處在高溫環境中的藻類也演化出鮮豔的紅色以反射紅外光等熱源。

(生命複雜度和溫度的關係待補)

原本我打算到圖書館借 Jeffrey Bennett 和 Seth Shostak 寫的《宇宙中的生命》,卻意外在護理館典藏庫發現這本同名書籍。

作者是三十年前就去世的天文學家,雖然維基百科上有他的條目,但內容也只有職位和生卒年等無趣的資訊。就算翻遍 google 搜尋的每一頁,除了一張不知真偽的肖像照和拍賣網站的著作資訊外,沒有任何人生紀錄。

點完搜尋結果的最後一頁,我心裡想著這可能就是我這個無名小卒的未來。由於身處數位世代,在網路還沒毀滅前,也許還能找到「感謝大大無私分享」或「私網址,500P」這樣齷齪又沒意義的人生紀錄。

然而我所抱持的想法、懷抱的希望、對家人的思念、對社會的憤怒、所做的努力,一切的一切都會隨著死亡消失了吧?沒人會記得我,也沒人會懷念我,如果死後能回頭一瞥,不覺得挺淒涼的嗎?

即使好不容易出版了一本書,試圖在無情的世界證明自己存在,也難保不會像我們的歐文登教授 (Prof. Ovenden) 一樣,被亂七八糟的網站引述,拿去支持毫無根據的謠傳。

小行星被外星人炸毀?
智慧設計三小啦?

關於這樣無端的煩惱,書中有段動人的回答。

我想,這樣冷門的書籍恐怕不會有書商願意數位化,也不會有人特地從圖書館調出來讀吧?所以我要摘錄那段話和寫這篇文章,為了我們歐文登教授作為科學家的名譽和他逐漸被淡忘的一生,也為了對抗假新聞和偽科學的侵蝕。
最後,我想討論三點,是我在談話中發現一般人頗感困擾的。現代天文學家所發現的宇宙是這樣的大,不會使人類生命顯得渺少和不重要嗎? 
我想不會的。我們應當心切勿把大小和重要性混為一談。我的看法是,宇宙的大小和它的重要性沒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事實上我們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很有限(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點微塵),但仍能談論整個宇宙,並設法瞭解(雖不完全)它。
生命性質的科學分析似乎會消滅有些人對生命的「驚嘆」感(而這種感覺可以認為是洽當的),我也不能同意。因為欽敬心並不是無知者才會有。一個非洲土人第一次看到電視機,可能對這盒子裡的圖像表示「驚嘆」。 
但這種感覺是短時的,不久便會因熟悉而消失。在另一方面,知道電視圖像是怎樣產生的,則會引起對發明或改進這項精美產品的許多科學家和技術家的深切敬仰(至少我是如此)。這是由知識所調煉出來的欽敬心,更能持久。同樣的,當我們知道了更多關於生命的複雜化學結構時,我覺得我的驚嘆感覺並不減低反有增加。 
另一項爭論是說這本書所描述的情景,似乎沒有目的這一項,而這在人類看來是很重要的。這可能是生物的目的不會比保持繼續生存更重要。但即使你反對這項解釋,我還是想不出為什麼自然淘汰本身,不能成為實現宇宙目的之工具的理由。 
再如宇宙是向著衰變狀態演變著,到時候沒有生命會可能存在,這在我看來也不會否定生命在有限時間範圍中發展的意義。一首貝多汶的交響樂曲,如果以後不再演奏,它的意味不會降低;它的有意義在乎演奏和傾聽,而並不在乎將來再演奏的可能性。
但這些都不是科學範疇內所能討論的事,因為科學既不能為目的下定義,宇宙如果有目的,科學也不能認出它。由科學家所提供的生命和宇宙的情景,當然只是整個情景的一部份。 
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會描繪出不同的情景。每一個人在描繪時,會好像從一具多面而複雜的稜鏡中,看到它自己的像。勢所必然的,我只是從這稜鏡的一面向裡看得,不過已經足夠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