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寫閱讀筆記?

大一便有寫閱讀筆記的習慣,但那時只是單純地抄錄喜歡的文字,連摘自何處都沒有紀錄,僅能憑記憶追溯來源。後來參考筆記術叢書和網路文章調整方法,到大三時底定索引、佳句加上心得的格式,然而因推甄、考試……等雜務擱置,直到畢業前才有空閒完善筆記系統,那次根據需求更細緻地區分筆記類型並定下書寫規範,同時捨棄定頁筆記本改用方便整理的活頁本。

至今我已用這模式寫了幾十條筆記,雖然數量不多但各種書皆有涉略,沒有發現嚴重紕漏,因此我想是時候將它整理成標準流程甚或一篇文章,總結這段時間的學習供以後參考。

我想先簡述寫筆記的好處,再介紹的筆記類型,繼而說明如何協調閱讀和書寫的矛盾,最後討論複習與應用的方法,文中會插入自己的筆記作範例以便解釋概念。

高中時的閱讀筆記

撰寫閱讀筆記的好處


寫筆記在閱讀前後皆有助益。想從書中得到回饋就不能像看肥皂劇一樣癱臥在沙發上任憑影音自眼前流過,讀者得理解並吸收資料,透過聯想將其轉為知識。看書時抱著「紀錄」的意識就會思考「什麼是重點?」、「有哪些值得寫下?」、「該如何表達?」不自覺地促成主動閱讀的效果。

碰上困難時筆記也是協助思考的好幫手,藉由書寫體現抽象概念,透過編排整理自己想法,同時保存稍縱即逝的思考結晶,淨空短期記憶區專心應付新資訊。

筆記亦是一座私人資料庫,存放著跨越書本的知識樹,能依照需求分級參考,搜索時首先瀏覽筆記本,找不到想要的資料時才去翻書。對於不捨得清空書房的人而言,筆記代表對書的「知識所有權」,是和書相處的確切證明,多少能強化淘汰舊書的決心,畢竟至少還透過筆記和書相連,而非靠不住的記憶力。 


閱讀筆記的內容


了解寫筆記的好處後,我們來關注要寫些什麼。我歸納多種筆記模板,將它們依照用途和性質分成六類:連結書本和筆記的索引、回顧主旨與要點的摘要、供引用或參考的素材、解釋觀念設定的概念表、透視編排和邏輯的結構圖,以及抒發感悟的心得筆記。

劃分的用意是提點閱讀過程中需要留心的地方而非限制筆記格式, 提筆時能盡寫在一張紙上或分別撰錄在不同頁面中。這麼做還有個優點——把讀書筆記的單位從一本書分割成很多小區塊。 整理局部比完成全書心得報告容易,何況不是每本書都得配篇書評,也許只有一兩條句子值得收藏,這些句子獨立於作品,適合和同性質的資料編在一起。例如讀《時間迴旋》後,對馮紐曼機這個設定很感興趣,從中整理的筆記不須隸屬於該書,可改在「馮紐曼機」條目底下編列「應用於科幻文學中的馮紐曼機」,集中在所有相關資訊。

索引筆記

當筆記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得想方法管理。索引是藉特定方法排列條目以提升搜索效率的工具,應包含書名、作者、出版社、ISBN、……等書目資訊和編號以利書本/筆記本雙向檢索,亦能加入「個人履歷」寫下購書時地、讀書動機和讀完時間這些私人紀錄增進閱讀體驗。紙本筆記通常依時序或主題排列,採前者需空出前幾頁作目錄,每次新增筆記時亦登錄索引資料在上頭;後者雖得額外建一張樹狀檢索表,但搜索速度比前者快。數位檔案長於搜索,編目時反要著重於標籤,例如:[哲學]、[歷史]、[新聞]、……等註記,便於找出同類書單。

我的閱讀筆記並非集中於一本活頁夾中,而是依內容分數本再用索引卡集中管理,因此除了書籍資訊和私人資訊外,我還加上是否在其它記事本存檔的記號。由於紙本搜索不便,所以不採用時序排列,而是引用國家圖書館分類號再加上閱讀日期歸檔(圖書館分類法就是現成的檢索表),想找某書的筆記時就翻到版權頁查看CIP資料,取出相應索引卡再找到筆記位置。雖然把所有筆記寫在同一本筆記比較容易閱讀和攜帶,可是為了把常用的紀錄(佳句、感想)獨立出來,並滿足頻繁安插紙張的需求,使用容量大、體積小的卡片管理比較省事。不過即便如此,利用紙本管理仍然很繁瑣,所以去年開始逐漸把筆記移到雲端軟體上,調動、搜索和攜帶都靈活許多。

從書本到筆記的搜索鏈。(《永世之戰》/喬.海德曼)

提要筆記

索引是為管理而留存的筆記,和書的內容無關,接下來的三種筆記則是書籍不同程度的擷取和濃縮。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要知道作品的主旨、議題、論點與編排,摘要正是用簡練的文字表達出這些重點,讓讀者在複習時能用最短的時間回顧, 由於書籍種類各異,沒有一定寫法:論說書可以綜合敘述也行逐章列述,想像作品或偏重情節起伏或聚焦傳達的意念。除了文字以外也可作圖梳理脈絡,趁著記憶猶新把關鍵字用心智圖串聯,再慢慢推敲用語改寫為一篇摘要。若行有餘力還能留下個人評語,說明這本書的價值及複習建議;或是替喜歡的作品補充一段作者簡介,了解其創作背景。

雖然把一部完整著作精煉成幾句話是件苦差事,不過這是個很好的複習方法,因為書寫強迫人把支離破碎的思考組織成有秩序的語言,篇幅限制也使得下筆前要反覆斟酌、練習汰除蕪雜資訊,把握真正的重點。

  《圖解紙一枚思考整理術》的摘要(高橋政史)

素材筆記 

素材是書中有研究價值的事例、觸動人心的句子或難以重現的精采描述等任何有用資料,保留它們是為將來引用,所以不宜更動內容,還要標記頁數行號備查,意境美的和字數少的抄全文,篇幅長的寫提要紀錄出處或掃描拍照存檔。引起共鳴的語句值得把收錄原因一併紀錄,因為同樣句子在不同時間會有不同感觸,短短幾句即能保存當下心境起到回憶錄的效果;而作例證或研究題材的資料,也需寫清楚可能用途以免遺忘。

如前所述,素材屬於能獨立於著作運用的筆記,所以實際上不必劃入閱讀筆記內:假設知道明確用途,便直接添加到現有學習筆記;其餘用卡片、便條紙或筆記軟體等容易編排的媒體記下,以候不時之需。

以尤金.薩爾米欽的《我們》(野人出版)為例,當時覺得這小說很有詩意,抄了好幾張紙,當中尤其喜歡這句
「你為什麼覺得愚蠢不好呢?要是我們像傳授人們智慧一樣的費盡心機花好幾個世紀教人們愚蠢,那它說不定早已成為一種非常寶貴的東西了。」(147頁)。
同時我也在檢驗《一九八四》的作者喬治歐威爾對此書寫的評論,他提到《美麗新世界》的靈感可能發源自《我們》,因為裡頭的時代、要素都很相似。所以我把其設定都寫出來,屆時再和《美麗新世界》比較就可知這臆測有沒有道理。至於像「……那麼為什麼不假設也存在著一千年才開一次的花呢?」這類句子暫時想不到用途,但似乎有寫故事的潛力,於是抽張卡片寫下,往後不時和其他卡片對照或許會激發出新的意象。

概念、結構、心得筆記

作者所持主張、強調的觀念、應用的術語和想像作品的設定是了解作品內涵的關鍵,我將它們歸類為概念,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倡的四級閱讀階層,《寂寞的地球》的立論核心「地球殊異假說」以及小說《4=71》的原創詞彙「零場產生器」、「無關聯性」等,與之相關的論點與解釋散見全書各處,利用概念筆記將他們集中註解或比較。由於重點在於內涵而非表達方式,可用自己的話重述,甚至只留下關鍵字當線索,複習時翻書回顧或上網查資料拓展知識。重述時要注意有無曲解原書概念或摻入個人想法,沒把握能表達清楚的話還是謄錄原文比較保險。

相對於概念筆記強調內容,結構筆記聚焦作者如何組織論述和安排情節,因此寫法就更多元了:可以是規規矩矩的目次,也能用樹狀圖層層展開,或畫故事曲線表達劇情起伏,以網線整理人物關係。累積多本著作後還行整理出起承轉合索引表或議論文寫作樣板等參考內容。

最後一種心得筆記比前幾種摻入更多主觀意識,它著重於讀者從書中得到什麼,而非書本身有什麼,讀書中碰到的難解之處、理解後產生的懷疑、文字激起的感悟、對論點的補充或閃過腦海的靈感與聯想……都屬心得筆記的範疇。針對難點能先把疑問與自己的解釋寫下,列成一張學習清單,然後抱著這些問題複習或從他處尋求解答。邏輯不全、描述偏頗……等疑點都是評論和細究的好題材,見到有用的建議不妨抄下來付諸行動。
《動物農莊》的人物關係圖


減少閱讀與寫筆記的衝突


想減少作筆記對閱讀的干擾可以從三方面下手:

  • 選擇適當的處理篇幅。調整每次閱讀單位為讀過不至於忘記,停下來寫筆記也不感到煩躁的長度。
  • 增加閱讀次數,減少每回資訊量。理論書順章節層層讀下來;想像作品每次只關注一種要素(例如:劇情→人物→文筆)。
  • 減輕作筆記負擔。用照相、錄音、劃記符號……即刻記下要點,或採摺頁、貼標籤標記,閱畢再回頭處理。讀書中得停下來寫筆記的主因還是短暫記憶有限,沒辦法一次理解與記憶大量內容,所以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透過廣讀累積背景知識,減少看書中碰到的陌生雜訊,釋放腦細胞去理解作品主軸。

以下舉幾個應用這些訣竅的讀書模式。

標記法

內容連續、資訊密度不大的書可以用標記法閱讀:讀書時不拿筆,用標籤紙貼關注點。以直行書為例,一面共有天與地、側邊上中下五個位置,分別標記五種不同訊息。因為天地可以定位到行數,所以用來標記素材和概念;側面只夠定位到頁數,提醒劇情轉折、重要論證……等大範圍的內容。 閱後回顧這些注意的地方,通讀一遍汰除沒必要紀錄者,接著一次處理一種:先理清架構,才去看看人物總整理、抄錄佳句、寫摘要,撕去的標籤貼到下本要讀的書上。一本書的進度如何,看剩多少標籤就可以知道。
以《華氏451度》示範利用標記讀書。順道一提,李家同在舊版書封上直接把結局講出來了……


批註法

自有書可以邊讀邊批註,例如使用直線畫重點、圓圈註記生難字、……等符號簡化作業,中途有心得或聯想可以直接寫在頁緣,結構可以連同目錄一起整理在頁首。

康乃爾筆記法

理論書、文學巨著……等內容困難,一次只能理解一小部分的書,起始略讀一遍掌握大意而後依照劃分的小節讀,每節再用康乃爾筆記法整理,即「收集關鍵字,整理察覺點,做出總結」。一份康乃爾筆記就如下表所示有三個區塊,閱讀時心裡要時時意識到本節的重點,然後把關鍵字連同頁數寫下,讀完從中整理幾個重點,統合重點做出的小結,所有小結集合起來就是書本的總結。其他還有「16格筆記讀書法」、「高橋政史一張紙速讀術」、「分類讀書模板」、……等變體,皆不脫「收集、彙整、總結」原則的寫法,僅是依照不同目的添加規則。
典型的康乃爾筆記格式

全文的結尾談一點複習與應用。沒事幹時隨手撿起筆記重讀固然是一種方式,但匯集和輸出才能發揮筆記的最大用處;平時讀完就要刪除過時條目、糾正錯誤理解並且補充新知,透過寫文章將相關資訊湊在一塊,想盡辦法串聯成連貫的知識。(寫文章總有收穫,即是不發表自己看也好。)如此一來從閱讀、寫筆記到往後查閱、整理知識點、寫文章,每一步都需回顧書本,即便不刻意複習也讀了好多遍。


總結與展望


我的讀書筆記方法可以總結為一張表:

往後的目標是把「閱讀筆記」轉變到「學習筆記」,現在用書本為單位寫筆記是因為方便查閱,可是如今已有數位工具輔助編輯和搜索,能夠把一本書的內容拆解得很細:電工的、哲學的、社會的、幻想的部分就歸類到的電工筆記、哲學筆記、社會筆記和靈感筆記去,只有情節和文筆是屬於作品自己的。應該吧?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