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alk 2020:講廳的一隅


既然我不是微生物學家,而且也沒人逼我報名,為什麼我想參加 MiTalk 年輕科學家工作坊

1. 「我覺得自己只是在玩科學家家酒……」


就讀碩班以來,我一直閉門造車和土法煉鋼。由於想探討的議題和指導教授的專業不同,我們只能邊做邊學,想辦法把關研究的合理性。然而,如果我沒能看出分析方法或試驗設計的破綻,也沒有得到專家或同儕背書,那麼我以為有意義的結果,不就只是堆砌的數據嗎?

儘管每學期邀請其他老師檢視研究內容,但只討論了研究方向,沒有深究細節,所以我對自己的研究還是沒有把握。而我學長和班上同學的論文題目各異,請教他們雖然能得到解決問題的靈感,但解決辦法是否合宜,彼此也莫衷一是。

此外,所上的氛圍也加深了我的不踏實感。我總覺得自己和在沙堆裡玩家家酒的小孩沒兩樣,只是裝模作樣操著名為科學方法的套路,把泥巴當飯糰想像自己吃得津津有味,卻從沒有把它當真的意思。

2. 「經過 peer review 的研究才是完整的科學」


儘管如此,環境問題不該是阻礙研究的藉口。除了系上的老師,學校裡還有數百位教授可以請教;即使是其他地區,也能透過網路或電話交流。而且,每年有那麼多研討會可以參加,想當面溝通根本不成問題。

蔡東湖老師說過:「經過 peer review 的研究才是完整的科學」,而我也認為苦思之後的想法若能經過同儕審視,可以增加自己對研究的信心(亦即更有把握說出「我沒做錯」還是「我做錯了」)。

因此,如果我有解決問題的決心,就不該把自己侷限在所上,應該窮盡可行的方法,繼而在真正的研究圈子尋求認可和批判。

3. 「我們歡迎正在從事微生物生態研究,或對微生物生態學有興趣的同好加入」


針對資料處理和統計推論等技術問題,我首先請指導教授介紹專家,再到論壇貼文詢問有經驗的人。為了獲得同學或其他老師的回饋,我試著在書報討論或課堂報告裡偷渡自己的研究內容,如此一來,平常沒空理我的人也不得不擠出意見。

最近,我開始在部落格記錄研究想法和分析心得。我盤算此舉既可累積碩士論文的素材,亦能讓研究為他人檢視,增加錯誤被糾正的機會。

由於還沒有完整結果可以投稿研討會,所以我先報名今年的 MiTalk 工作坊。既然我才接觸微生物學,官方網站的簡介也寫著「歡迎正在從事微生物生態研究,或對微生物生態學有興趣的同好加入」,所以我推測即使問出可笑問題應該是可以被原諒的。

儘管沒有投稿,我仍希望能在討論中,了解同儕如何思考問題和找尋答案,逐步建立自己判斷對錯的能力和信心,擺脫目前玩家家酒的窘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Back to top